無人駕駛頻頻被“打臉” 它離我們到底有多遠?

2018-03-06

中國安防展覽網
點擊量:6668
無人駕駛頻頻被“打臉” 它離我們到底有多遠?
【中國安防展覽網 時事聚焦】汽車作為交通出行的重要載體,也是交通系統當中的核心環節,也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隨著科技的發展,無人駕駛、自動駕駛汽車、車聯網、智能汽車等概念應運而生,部分車企巨頭已經紛紛完成了無人駕駛的路測,有人預測不出10年,無人駕駛會成為現實。

無人駕駛頻頻被“打臉” 它離我們到底有多遠?
但現實是殘酷的,無人駕駛正在被“打臉”。最近,一篇《終于承認了!特斯拉致死案當時處自動駕駛狀態 視頻記錄撞車瞬間》的文章被廣泛關注。2016年1月20日,京港澳高速河北邯鄲段一輛特斯拉轎車直撞上道路清掃車,特斯拉司機高某不幸身亡。同年9月20日,高某父親因兒子使用特斯拉“自動駕駛”系統發生交通事故死亡狀告特斯拉中國銷售公司,近日特斯拉公司在大量的證據面前,終于被迫承認車輛在案發時處于自動駕駛狀態。
不止這件事情,2017年7月5日,2017百度AI開發者大會,李彥宏乘坐無人駕駛車上五環前往AI大會現場,進行了無人駕駛車的首秀,結果卻遭到了違章的調查。雖然沒有造成道路事故,但是從側面我們可以看出,在交通法上無人駕駛這塊還是空白的。
無人駕駛為何頻被“打臉”?
目前的無人駕駛領域深受資本寵愛,但其實只是在攀登重大技術演變進程中的期望膨脹期峰值。期望越大,就越顯得對于自動駕駛的認知過于單純和無知。福特汽車新任 CEO Jim Hackett 曾對媒體表示:公眾在媒體上關于自動駕駛汽車的浪漫想象有點過頭了。
1、法律不健全
雖然各大企業不斷宣布無人駕駛或自動駕駛在技術上的突破,也無法改變駕駛行為是涉及公共安全、社會規則甚至社會倫理的復雜行為的事實。
自動駕駛技術可能給人類交通行為帶來顛覆性改變,這就給相關立法提出了諸多問題。可能涉及的立法領域包括:車輛許可制度(包括測試制度、量產制度、批準制度、事故鑒定制度等)、車輛技術標準、駕駛員資格制度、道路交通規范、交通事故責任制度、產品責任制度,甚至駕駛人或乘客的數據隱私保護制度等。
不過法律層面已經出現轉機。2017年北京市交通委正式印發《北京市關于加快推進自動駕駛車輛道路測試有關工作的指導意見(試行)》,是國內率先推出的關于自動駕駛測試的規定,對于我國無人駕駛行業來說意義非凡。
2、技術跟不上想象
相比“高科技”“神器”“黑科技”等噱頭,安全始終是第一考量因素。當今無人駕駛汽車的技術還遠遠沒有到達普及的程度。
無人駕駛并非是把傳感器和軟件捆綁在一組輪子上那么簡單。無人駕駛汽車至少需要三種類類型的傳感器:環境感知傳感器;激光雷達傳感器;視覺圖像傳感器。從這些傳感器中獲取合并信息,提取需要的,舍棄沒用的,并且要理解人類以及社會習慣。
3、價格昂貴,用戶體驗感不強
因自動駕駛汽車昂貴的研發成本,所以其最先的落地方式是出租服務,但卻因技術受限,用戶的體驗感并不好。為無人駕駛汽車買賬的人很少。
4、各企業各有打法,行業標準不統一
有的大公司注重一體化集成,會采取收購的方式;而部分初創公司瞄準的是某一單點環節;還有公司押注特定群體,以此來分享自動駕駛生態中的一瓢羹;而傳統的汽車供應商依舊在悶聲發大財。如果制定汽車無人駕駛國際安全標準的話,有望憑借量產削減成本,幫助無人駕駛汽車盡快投入商用。
結語:無人駕駛道阻且艱,但人類的技術智慧和倫理智慧總是在大變革時代催生出更全新的思考,而這正是推動我們走向更美好未來的不竭動力。
附件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