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車難“元兇”是誰 智能停車能否破解難題?

2017-07-10

中國安防展覽網
點擊量:8262
停車難“元兇”是誰 智能停車能否破解難題?
【中國安防展覽網 企業關注】行業專家指出,停車位的“絕對不足”與“相對過剩”的現象卻是普遍存在的。大量的地下停車場長期空置,大量停車泊位沒有得到合理利用。信息渠道的不完善導致車主無法及時、清楚地獲知目的地的停車位狀況是導致這一問題的“元兇”。“智慧停車”平臺與支付平臺的打通,事實上構造的是一幅城市交通的動態圖,這將更有效的解決有限資源與無限需求之間的矛盾,破除城市居民“停車難”的桎梏。
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深圳機動車保有量高達340萬輛,車輛總數和車輛密均列全國第一。深圳目前停車設施供應總量不足,全市停車位僅約100萬個,缺口達220萬個,解決停車難問題刻不容緩。近日,深圳市交委透露,將選取部分路段作試點開展路邊臨時停車收費,同時已制定機械式立體停車場(庫)近期建設與年內試點計劃,將選取停車矛盾突出的10個項目為試點,爭取年內實施。
停車難“元兇”是誰 智能停車能否破解難題?
今年兩會,深圳市人大代表秦鋼等提出了支持建設機械立體車庫解決深圳停車難問題的建議,提出深圳要探索多種合作模式,有效吸引社會資本,充分發掘城市地上和地下空間資源,建設機械立體停車設施,簡化審批程序,盤活存量土地資源,完善停車收費政策。另外,針對立體車庫投資較高、回報周期較長的問題,建議深圳政府對社會投資建設立體車庫給予資金補助,可按建安成本一定比例補貼,或按建設立體車庫的類型、泊車位數量和建設地點等,進行一次性補貼。
根據立體停車庫“向上向下要空間”的建設思路,一般在地面停車位相對緊張的區域會更受歡迎,比如前期規劃不足、后期停車需求暴漲的老舊住宅區,以及短時停車需求集中的醫院、學校、軌道站點、公園景點等,都是立體停車庫建設的熱點區域。然而,目前國內對立體停車庫的接受度不高,車主擔心立體停車庫難停車,不安全或容易刮擦,而建設者則對投資收益和回報周期有所顧慮,這也是目前國內立體停車庫市場發展較為遲緩的兩大主要原因。
對此,深圳市人大常委經濟工委委員、江西財經大學客座教授、迪蒙智慧交通CEO向雋表示:“目前,中國立體停車庫建設技術已相當成熟,用更少的土地面積提供更多的停車位,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建設思路,理應全面、大力度推廣。”同時,向雋也分析指出,智能立體停車庫加入了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元素,能夠更加人性化、智能化地幫助車主停車,只要維護得當,并不會存在人車安全隱患。對投資者而言,創新投融資方式,包括政府設立專項基金、鼓勵PPP模式、研究設置配套增值服務增加收入來源等等。
從智能停車管理設備供應市場來看,目前大多數廠商不具備車牌識別、視頻檢測終端等核心部件的開發能力,限制了其針對客戶特定需求的個性化開發能力。業內部分領先的智能
停車設備企業具備較強的軟硬件底層研發實力、個性化開發經驗和豐富的客戶資源,開始從單純的智能停車軟硬件提供商向“智能停車設備+大數據+云平臺”全套解決方案及服務提供商轉型升級。
原標題 深圳推行立體停車場試點 智能停車迎多重利好
(來源:中國網)
附件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