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銅文化的發祥地——湖北大冶,一場靜默的數字革命正在重塑這座千年古城的肌理。“農房全生命周期平臺”實現農民建房線上審批15天辦結;智慧中心的大數據屏上,全域1566平方公里地形地貌數據如星河流動……這座曾以青銅冶鑄聞名于世的工業重鎮,正以“城市智能體”建設為筆觸,在數字化浪潮中勇立潮頭。
大冶位于湖北省東南部,長江中游南岸,以豐富的礦產資源而聞名,素有“百里黃金地,江南聚寶盆”的美譽。作為湖北省智慧城市建設的先行者,大冶近年來通過與協會常務理事單位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等企業合作,全面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探索出了一條縣域數字化轉型的創新路徑。
2022年6月,大冶與華為簽訂“大冶城市智能體”智慧城市建設戰略合作協議,正式拉開了智慧城市建設的大幕。通過部署城市智能體,利用大數據、物聯網、云和行業應用技術打造一套“感、傳、知、用”體系,全面提升城市治理精細化水平。同時,積極推動數字化賦能傳統產業轉型,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在賽迪方略縣域經濟研究中心發布的“2024中國縣域經濟百強榜單”中,大冶市排名55位,較2023年前進2位。
數據破壁:喚醒城市“數字脈搏”
在智慧城市的建設中,數據要素作為新型生產要素,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大冶通過共享匯聚各委辦局業務數據,以大數據共享交換平臺、數據治理平臺、城市信息模型平臺、統一視頻平臺、編碼賦碼平臺、綜合采集平臺為主要能力平臺構建起強大的城市智能中樞。
數據治理方面,大冶城市智能體已接入全市42個市直部門和事業單位超11億條政務數據,五大基礎數據庫匯集 1.3億余條數據,開放數據達152.67萬條,完成655張數據表治理,落“湖”存儲超 2479G。同時,堅持“數據下鎮村”,探索全域數字化轉型縣域路徑。聚焦鎮村擴面推進中的業務數據“多頭管理”、白模生產治理難、“一標三實” 核采難等問題,大冶明晰工作職責,暢通流程、規范標準推動高效治理,如注重邊界厘清,“三方聯動”劃分行政界限,“分段優化”統一道路管理,“制定標準”治理并預命名道路,目前已梳理12個鄉鎮邊界、357個行政村范圍,治理道路899條,預命名無名道路387條,實現全域行政區劃道路全量上圖。
數據融合方面,城市信息模型平臺已匯聚全市域1566平方公里的地形地貌、行政區劃、城市道路和水域河流等數據,以及全市的建筑物、構筑物白模數據。目前,該平臺已上圖221個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的業務圖層,并按需將智能體采集的二維、三維地圖數據共享至市公安局、市住建局等部門使用,實現了數據的深度整合與高效利用。
視頻數據匯聚方面,統一視頻平臺匯聚了全市5000余路視頻監測資源,這些資源覆蓋了路口、建筑、水庫周邊等關鍵區域。通過這一平臺,可以調取各類公共視頻,支撐重大活動保障、防溺水等眾多業務場景。同時,所有視頻點的坐標也被標注至城市信息模型平臺進行呈現,實現了視頻數據的可視化管理和應用。
“我們以數據治理為突破口,通過‘一數一源’機制,明確數據生產、管理、更新的責任主體,構建起‘采、存、治、用’一體化數據管理體系,從根本上破解了部門職責不清、數據共享難等頑疾,為城市數字化轉型提供了有力保障。”大冶市城市數字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專班負責人、湖北鄂東數字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石剛介紹道。
云網筑基:構筑城市“完能插座”
大冶城市智能體以“一朵云、一張網”為基礎,構建了覆蓋全市的數字底座。目前,大冶城市云已支撐18個業務系統上云,實現了互聯網、電子政務外網、部門專網的“多網合一”。在市、鎮、村(社區)三級政務服務中心,“一網通辦”“一窗通辦”“一事聯辦”已成為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