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湖北日報》第10版整版刊發專題報道《三大主業齊發力 闊步邁進新時代——中冶南方高質量發展回眸》,把關注的目光投向2018年再創歷史、再攀高峰的中冶南方,記錄三大主業全面發力的榮耀和輝煌,聚焦創新驅動、技術引領的實踐和探索,追溯戰略調整和轉型的激蕩歷程,回眸中冶南方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新簽合同額近兩百億元,營業收入突破百億元,利潤總額超過5億元……
這是中冶南方工程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冶南方”)2018年交出的完美答卷,多項經濟指標創歷史新高。
中冶南方總部園區圖
中冶南方源自老牌央企,2004年3月改制設立。
多年市場磨礪、大浪淘沙,成就其前瞻的戰略視野和全面的競爭意識,歷經時代變革、風云激蕩,堅定地成長為以鋼鐵工程為基礎,以鋼鐵冶金、基礎設施建設、能源環保為主營業務,橫跨民用建筑、自動化控制、智慧城市等多領域協調發展的國際化綜合性工程公司,成為東湖高新區、武漢市乃至湖北省重點關注和扶持的企業,最近幾年經營業績呈幾何級數增長。
邁進新時代,書寫新篇章。
南方又逢春,老樹發新芽。
過去的一年,中冶南方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傾力踐行公司“三五”發展戰略,聚焦主業、改革轉型。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之年,第七屆世界軍運會將在武漢舉行,中冶南方也將迎來改制成立15周年。
站在新起點,踏上新征程。中冶南方上下凝心聚力、砥礪奮進、開拓創新,決心將轉型發展進行到底!
三大主業 全面發力
歲末年初,中冶南方傳來好消息:
1月2日,成功中標軍運會東湖高新區保障線路建筑外立面整治工程總承包項目,涉及14條道路建筑外立面整治,長約50.2公里,需整治建筑505處,整治面積176萬平方米。
一天后,又拿下東湖高新區標志性重點工程——高新大道綜合改造工程總承包項目,全長約10.75公里,將新增5座立交和一條隧道,高標準打造光谷發展軸的“暢通大道”“科技大道”“智慧大道”和“景觀大道”,總投資約40億元。
回望2018年,中冶南方三大主業全面發力,呈現高質量發展態勢。
以鋼鐵冶金板塊為例,2018年新簽合同額近百億元,創歷史新高。
作為我國冶金工程建設“國家隊”的主力軍,中冶南方建成一大批國家重點項目,擁有數百項領先的核心技術,是冶金行業第一個、也是唯一兩次獲得全國優秀總承包工程“金鑰匙”獎的企業,代表著國家冶金工程建設的最高水平。
在國內,鋼鐵行業持續去產能效果顯現,鋼鐵市場開始回暖,中冶南方搶抓機遇,依托自主核心技術,集中優勢資源,承接柳州防城港煉鋼、中冶新材電工鋼、新余鋼鐵單機架可逆冷軋機組等國有鋼鐵企業重點項目,簽下山西晉南鋼鐵、河南亞新鋼鐵、福建閩源鋼鐵等一批全流程大型系統工程。其中,山西晉南鋼鐵項目入選中冶集團2018年度20項重大工程。
馬鋼冷軋硅鋼高牌號改造總承包項目
在海外,“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以來,中冶南方在俄羅斯、印度、印度尼西亞等國設立辦事處,招聘外籍員工,依托海外項目本土化運作,帶動海外業務可持續發展。2018年,以高端咨詢方式承接孟中鋼鐵國際產能示范園區及年產200萬噸全流程鋼廠項目可行性研究服務合同,為后續市場開拓奠定基礎;首次以機電液一體化方式,整體承接當今世界最大的大型不銹鋼連續生產機組,彰顯中冶南方冷軋技術實力國際領先;高質量承接馬中關丹產業園、德信印尼等多個發電項目,進一步擦亮中國央企的國際品牌。全年海外市場新簽合同額超過30億元。
在能源環保領域,中冶南方搶抓環保行業總體形勢利好的機遇,全年新簽合同快速增長,領軍地位進一步鞏固。在冶金環保市場,承接國內首套亞臨界參數小容量煤氣發電機組總承包項目——遷安九江線材有限責任1×100MW超高溫亞臨界煤氣發電工程,簽下東海鋼鐵中天鋼鐵等多個煙氣處理工程。非冶金環保市場,踐行長江大保護,大力開展環境修復,獲得化工廠、農田等多個土壤修復項目;并創新商業模式,簽下首個循環經濟產業園總承包項目。
長江大保護重點工程——宜昌田田化工遺留工業污染場地修復現場
在城市建設領域,立足重點區域市場,收獲頗豐:中標公司首個PPP項目、武漢市投資最大的市政路橋總承包工程、東湖高新區最大體量軍運會重點項目、最大體量的園林景觀總承包工程;依托海綿城市、綜合管廊等優勢技術,承接長江主軸龜山景區景觀提升工程總承包、中法武漢生態示范城綜合管廊二期工程設計等武漢市重點項目;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機遇,依托分支機構,布局廣東區域市場,取得了首個大型藝術建筑設計項目——深圳寶安音樂藝術中心項目。
光谷高新大道綜合改造工程效果圖
長江主軸龜山景區景觀提升工程夜景圖
技術領先 領跑市場
2018年10月,五礦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唐復平來漢調研中冶南方時說:“在中冶南方的轉型發展中,看到了創新的力量。”他表示,中冶南方做到傳承基礎上的創新,堅持鋼鐵主業的基礎地位,企業發展有穩固的根基,有創新的活力。
言猶在耳,擲地有聲。
短短兩個月后,中冶南方成為中冶集團乃至五礦集團首個營業收入突破百億的設計類企業,盈利能力遠高于同類型設計單位,成為市場的領跑者。
領跑市場的動力,來自于創新驅動,來自于技術領先。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
作為冶金建設“國家隊”的中冶南方,不斷用實際行動詮釋央企擔當,以技術創新引領冶金行業高質量發展。
過去的2018年,中冶南方瞄準世界先進水平,梳理“卡脖子”的環節和引領未來發展的技術方向,組織編制冷軋、精煉、方坯連鑄領域的科技攻關重點規劃方案。
全年有8項成果獲中冶集團科學技術獎,2項科技成果通過中國金屬學會組織的科技成果鑒定,其中,“不銹鋼混酸廢液噴霧焙燒法再生工藝及裝置”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中國金屬學會現場鑒定圖
中冶南方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項目針對傳統不銹鋼混酸廢液處理中存在的環保、高能耗、設備穩定性差等問題,通過理論創新,攻克了多項工藝、設備以及系統控制等方面的難題。“項目研制出我國首套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不銹鋼混酸廢液資源化再生利用系統集成技術,打破國外在不銹鋼混酸再生領域的技術壟斷。”項目負責人介紹,依托該項目,還制定了國家標準1項,授權專利22件(其中發明專利9件),技術應用前景廣闊。
為加速技術與市場的對接,中冶南方大力推廣研發成果轉化。依托“不銹鋼混酸廢液噴霧焙燒法再生工藝及裝置”,中冶南方承接多個總承包合同,實現合同額3.5億元;“高爐熱風爐節能燃燒優化系統”研發成果在天柱鋼廠、馬鋼、漣鋼等加熱爐項目中應用;“輥涂機工藝及裝備開發”為承接馬鋼和西班牙的項目提供了有力支撐;“單機架二級過程控制系統”在中冶新材項目中實現了推廣應用……
技術領先,需要前瞻的頂層設計,久久為功,一以貫之。
按照中冶集團“長期走高技術、高質量建設之路”的戰略要求,中冶南方梳理科研開發體系,建立完善以國家鋼鐵能效優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國中冶海綿城市技術研究院為代表的多層次研發平臺;堅持高端人才的引進與培養,堅持骨干人才和核心技術團隊的打造與培育,確保研發與市場的快速對接,極大提升了創新驅動成效,一批行業領先的研發成果落地開花。
鋼鐵領域,引領智能、綠色技術發展趨勢,編制智能制造技術白皮書,完善冶金工廠智能制造框架,并相繼開發了智能物流管理、智能料場、棒材加熱爐自動出入料、轉爐自動出鋼系統、無人天車等系統技術,以及熱風爐、加熱爐、鍋爐等節能優化系統,大力推進鋼鐵企業資源能源高效利用、能源低碳化、清潔化,以及廢氣、廢液、固廢的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理等,太鋼硅鋼上實現超低NOX排放,排放值降低75%。
酒鋼大宗燃料智能管理系統工程智能存查樣柜
新興業務領域,不斷創新研發模式,積極推進研發共享平臺建設。成功牽頭組建全國首個“環保產業技術創新中心”,建立政、產、學、研、用“五位一體”的合作平臺,打通了市場需求和技術研發的高效轉換通道。利用該平臺,與多家科研院所進行了研發合作,為實現以領先技術領跑市場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同時,持續開發系列優勢技術。繼高溫超高壓、亞臨界技術之后,在業內率先開展250MW級發電超臨界工藝技術研究,并應用于印尼青山4×250MW火力發電項目中,現已成為冶金行業清潔能源高效利用發電領域國內唯一一家擁有從25MW-350MW全系列高效發電技術與工程應用的公司。在自主研發的直接熱脫附技術基礎上,研發間接熱脫附技術,成為國內首個擁有自主直接和間接熱脫附業績的公司。
一項又一項成果,一項又一項創新,鑄就中冶南方深化改革、轉型發展與激情跨越的堅實基礎。
轉型發展 仍在路上
2019年,是中冶南方改制成立的第15年。
從單一業務模式的冶金設計院,到以鋼鐵工程為基礎,以鋼鐵冶金、基礎設施建設、能源環保為主營業務,橫跨民用建筑、自動化控制、智慧城市等多領域協調發展的國際化綜合性工程公司;從曾經青山一隅的老牌國企,到如今全國自主創新示范區重點關注和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
中冶南方總部園區圖
15年間,中冶南方凝心聚力、砥礪奮進,完成改革創新、轉型發展的華麗蛻變,更成為國有企業破除舊動能、培育新動能,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成功典范。現任中冶南方黨委書記、董事長的項明武,為這些亮眼的成績付出了心血和汗水。2018年,項明武入選光谷30年創新30人,被譽為“國有企業在光谷轉型發展先鋒”。“15年來,中冶南方的發展穿越了周期波動,實現長期可持續增長。”這是中冶集團對中冶南方的評價。
2002年項明武上任后不久,就深刻意識到,處于市場經濟風口浪尖,幾十年一貫制的單一體制,不利于中冶南方的前身——武漢鋼鐵設計研究總院前進的步伐。如何讓一個有著50年歷史、曾經為共和國鋼鐵事業書寫過輝煌的企業成功改制、獲得新生機?這個難題擺在了項明武面前。他清楚,要想改變產權單一、機制不活、觀念落后的企業痼疾,唯有從體制與機制上徹底變革。
2004年3月25日,以主業分立改制方式組建的中冶南方正式投入運作。其后的10多年間,結合市場的變化、業務發展的需求,項明武每年都會推動實施不同程度的改革與調整,使公司自上而下的著力點始終放在推進戰略目標的實現上。
時隔12年之后,2016年中冶南方實施了又一次大刀闊斧的改革,結合國家供給側改革的要求,優化配置內部資源,加速培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環保等非冶金業務,打造出真正意義上的集團公司的管理架構。
經過調整,中冶南方從根本上改變了過去以鋼鐵為主的業務結構,進一步明確了鋼鐵、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能源環保三大主業發展定位,全面構建起“3+N”多元業務發展體系,有效化解了鋼鐵市場波動帶來的巨大壓力,提高了企業運行效率。
在公司發展中充當配角的基礎設施建設、能源環保業務,調整當年一舉拿下了約60億元的新簽合同,較往年翻了一番,來到了中冶南方舞臺中央、聚光燈下。
第二年,中冶南方創下了新簽合同額超過150億元的歷史高位,第三年,也就是剛剛過去的2018年,再度實現跨越增長,新簽合同額超過190億元,且三大主業發展結構更趨協調,改革調整的成效已經充分顯現。
與2004年改制前相比,中冶南方營業收入翻了3番,凈資產增長逾60倍,利潤總額連續11年保持在5億元規模,累計創造利潤逾70億元,連續多年位居中冶集團設計類企業綜合業績考核第一名。
回首往昔,開拓者前行的步伐始終鏗鏘,奮進者拼搏的身影依舊鮮明。
展望未來,中冶南方將把改革、轉型與創新,寫在高質量發展的旗幟上,融入進企業拼搏奮進的血脈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