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安防協會及協會無人機分會赴武漢交通職業學院交流

2023-03-05

點擊量:5003
湖北省安防協會及協會無人機分會赴武漢交通職業學院交流

2023年3月1日上午,湖北省安全技術防范行業協會(以下簡稱“湖北省安防協會”)副會長兼無人機分會會長朱學平、無人機分會秘書長張順安,攜理事單位武漢添波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羅波、旭日藍天(武漢)科技有限公司航空學院院長周宇赴武漢交通職業學院交流,受到武漢交通職業學院副校長梁世翔、合作交流處副處長陳安慧,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院長胡迎九、副院長沈衛文、副院長趙新、無人機教研室主任李坦、無人機專業副教授王艷鋒等領導的熱情接待。點點飛創(武漢)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若天、副總經理劉航,北京金信潤天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安全事業部副總經理龔麗娜隨同參加交流。
會議開始前,在武漢交通職業學院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院長胡迎九的帶領下,與會嘉賓一同參觀了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實訓基地的榮譽墻、無人機模型、智能交通實訓室、網絡安全管理員職業技能實訓室、通信實訓室等。
▲參觀現場
會議伊始,武漢交通職業學院副校長梁世翔對湖北省安防協會及協會無人機分會一行的到訪表示最熱烈的歡迎!梁校長從四個方面簡要介紹了學校發展歷程及辦學特點:“早”——武漢交通職業學院辦學始于1953年;“合”——2003年,武漢交通職業學院由原交通部所屬的武漢交通管理干部學院、武漢水運工業學校合并組建而成;“開”——開放心態、開放辦學、不斷深化多元合作辦學模式;“強”——積極對接湖北“51020”產業體系之“航空航天”特色產業集群戰略,基于《武漢交通職業學院“十四五”事業發展規劃》章程,學校致力產教融合,打造具備職教本科辦學能力的國家雙高校。梁校長表示:無人機行業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人才需求量缺口巨大,希望與湖北省安防協會及協會無人機分會、協會會員企業探索新的校協企合作模式,培養技能型人才,共同促進無人機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武漢交通職業學院副校長 梁世翔

▲武漢交通職業學院合作交流處副處長 陳安慧
隨后,湖北省安防協會副會長兼無人機分會會長朱學平表示:今天受我會魏利會長委托,代表湖北省安防協會及協會無人機分會對武漢交通職業學院領導的熱情接待和提供交流平臺表示衷心感謝!同時感謝武漢添波科技有限公司、旭日藍天(武漢)科技有限公司、點點飛創(武漢)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金信潤天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對本次活動的積極參與。武漢交通職業學院創立于1953年,近70年來砥礪耕耘,桃李芬芳,為國家交通行業輸送大量人才,為湖北省交通強省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出突出貢獻。湖北省安防協會成立于2003年12月6日,協會無人機分會成立于2019年6月5日,服務、保護、協調、進步是我會的辦會宗旨,服好務、服務好、好服務是我會的工作目標,走訪會員企業、溝通兄弟協會、聯系高校院所、對接職能部門是無人機分會的工作職責。希望通過本次學習交流,能夠加深我們多方的了解,發揮協會平臺作用,搭建校協企合作的橋梁,共同挖掘無人機的深度應用,探討無人機實戰應用培訓課程,探索學生就業新通道,促進湖北省安防行業和無人機行業的良性發展。

▲湖北省安防協會副會長兼無人機分會會長
湖北省安防協會無人機分會秘書長張順安介紹了湖北省安防協會及協會無人機分會基本情況。

▲湖北省安防協無人機分會秘書長 張順安
接著,胡迎九院長從校企合作、專業建設及職業技能等級認定等方面介紹了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的基本情況。他表示:隨著無人機在各行業的廣泛應用,無人機專業學生就業迎來新的機遇,通過本次交流,對于開拓無人機專業人才培養和學生就業通道有兩點希望:一是希望借助協會平臺,促進學校與無人機行業應用部門和單位開展常態化交流,根據其人才需求開展定向培養合作;二是希望通過協會平臺,加強學校與協會會員企業的溝通聯系,精準對接用人需求,拓展合作領域。

▲武漢交通職業學院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院長
會上,雙方就無人機技能培訓、專業人才培養、人才需求對接及校協校企合作等內容進行了熱烈的交流與探討。

沈衛文

趙新

無人機教研室主任 李坦

▲與會嘉賓互動交流
通過本次交流,協會、學院及企業建立了初步的聯系,為后續校協企的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未來,協會將充分發揮內外協調、橋梁紐帶作用,為學校、企業之間搭建溝通的橋梁,做好專業人才培養和需求對接等協調工作,為培養高層次無人機技術人才,進一步推動無人機行業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武漢交通職業學院辦學始于1953年,2003年經湖北省人民政府批準,由原國家重點中專武漢水運工業學校和交通部直屬的武漢交通管理干部學院合并組建而成,是獨立設置的省屬公辦高等職業院校,隸屬湖北省教育廳。學校是教育部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優秀學校、國家職業院校數字化校園建設樣板校、國家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國家首批1+X證書制度試點院校、國家首批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立項建設單位、國家首批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典型案例單位、國家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優質省級基地;是湖北省高水平高職院校A類立項建設單位、湖北省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湖北省優質專科高等職業院校、湖北省文明單位、湖北省職業教育信息化試點單位、湖北省大學生創業示范基地、湖北物流職業教育品牌建設單位,是湖北高職院校四個定向培養軍士的學校之一。
學校始終圍繞交通運輸行業辦學,秉承“自強不息、明志高遠”的校訓,以“奮斗、開拓、執著、擔當、包容、奉獻”的“水韻”精神為引領,堅持“立足交通、面向湖北、服務需求、育訓并舉”的辦學思路,深入實施“三進一融”特色育人模式,為國家交通事業和地方經濟發展輸送了十萬余名交通管理干部和技術技能型人才,形成了突出的行業職教辦學優勢,積淀了深厚的辦學底蘊。
學校占地面積748.9畝,建筑面積40多萬平方米,固定資產9.3億,教學設備13440萬元,學校面向交通行業和社會發展需要,開設44個招生專業,其中國家示范專業點1個、國家骨干專業7個、教育部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2個、教育部1+X證書制度試點專業32個,有“智慧交通物流”“船舶與航運”2個省級高水平專業群。
學校榮獲國家首批教材建設獎,主持建設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學資源庫,建有4個國家職業教育實訓基地、1個全國唯一的教育部上汽通用項目ASEP示范教學中心,開發國家規劃教材14部,建有國家專業教學資源庫課程4門,10門課程入選首批國家智慧教育平臺國家級優質課程,獲得國家級、省部級教學成果獎10項,牽頭開發了教育部、商務部、湖北省中高職銜接物流管理專業教學標準、郵政智能快遞技術標準,開展了專本銜接聯合培養。學校是世界技能大賽移動機器人項目中國集訓基地,連續兩年榮獲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船舶軸系安裝與調試項目一等獎,連續兩年榮獲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銀獎,全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總分多年穩居武漢地區第一名。2022年6月,學校學生代表隊以第一名的成績榮獲ICT大賽全球總決賽特等獎。
學校實施“人才強校”戰略,現有在職教職工752人,其中專任教師609人,專任教師中碩士及以上學歷人員比例61.25%,副高以上職稱教師比例32.51%,雙師型教師比例75%。建有國家首批教師教學創新團隊,是全國首批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典型案例學校,建有國家級“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教育部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技能大師工作室。有國家級優秀教師2人、全國技術能手1人、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能手1人、“黃炎培”職業教育獎杰出教師獎2人、交通運輸職業教育教學名師獎1人、交通運輸部“交通運輸青年科技英才”1人、交通運輸部“吳福—振華交通教育獎”1人、“中國交通教育優秀中青年教師獎”2人、物流職業教育教學名師2人、湖北省高校十佳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1人、湖北省五一勞動獎章3人、湖北省“十佳師德標兵”1人、湖北名師1人、“荊楚好老師”1人。
學校面向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招生,在校生17000余人,學校畢業生就業率常年保持在96%以上。學校連續兩年榮獲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船舶軸系安裝與調試項目一等獎,連續兩年榮獲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銀獎,全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總分多年穩居武漢地區第一名。學校積極打造“三進一融”特色育人品牌,以“三類導師實施三個計劃打造三個課堂”的導師育人工坊(“導師育坊”)為平臺,全面培養“為黨守初心、為國擔使命”(“兩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三進一融”育人工作獲邀在全國高職高專黨委書記論壇上交流分享,多次被《中國交通報》《中國青年報》《楚天都市報》等多家媒體推薦報道,學校入選首批職業院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聯合行動職業院校。2019年,學校603名學生志愿者參與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志愿服務工作并圓滿完成任務,受到組委會高度評價。學生獲得“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中國交通院校優秀學生”“長江學子”等榮譽稱號。
學校建有國家首批示范性職教集團,建有全國郵政行業人才培養基地、教育部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生產性實訓基地。與上海通用汽車有限公司、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武漢地鐵集團、華中科技園等300余家知名企業建立穩定合作關系,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武漢華星光電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湖北順豐速運有限公司共建“華為信息與網絡技術學院”“工業機器人產教融合實訓基地”“智慧快遞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學校獲批成為中德先進職業教育合作項目首批試點院校,入選教育部首批50所“經世國際學院”中德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聯盟副理事長單位、“一帶一路”國家院校和企業交流協會中方理事會副理事長單位、中國-東盟交通職教聯盟常務理事單位、魯班工坊建設聯盟單位、英國BTEC教育中心,學校先后與德國、馬來西亞等10余個國家和地區開展合作辦學。
學校培訓與社會服務到賬經費突破千萬元,學校科研團隊研發的智能水下機器人項目獲“挑戰杯—彩虹人生”全國職業學校創新創效創業大賽特等獎、中華職業教育創新創業大賽金獎等多項全國性大獎,并成功實現成果轉化投入生產,該項目被中央電視臺央視新聞頻道報道。學校入選武漢市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機構,立項湖北省高技能人才建設基地,取得15個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資質,年均開展公益培訓達4萬余人日。學校學報被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JST)數據庫全文收錄,是“全國高校社科優秀期刊”、“中國高校優秀科技期刊”和“中國高校編輯出版質量優秀科技期刊”
站在新時代新的歷史起點上,學校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立足交通,面向湖北,服務需求,育訓并舉”的辦學思路,以“提質培優行動計劃”和“雙高計劃”建設為主線,著力培養“為黨守初心,為國擔使命”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致力于將學校建成專業特色凸顯、行業大師匯聚、工匠人才輩出、技術卓越、治理科學、文化先進的具備職教本科辦學能力的國家雙高校。(2022年8月)
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是武漢交通職業學院最早設置的院系之一,是國家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國家1+X證書試點單位、是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經世項目”首批建設單位之一;建有中央財政支持的國家實訓基地、省級實訓基地,設有國家級軟件開發技能大師工作室;是湖北省商務廳和教育廳聯合認定的軟件外包服務基地、湖北省優質師資培訓基地、湖北省高新技能人才培訓基地,被人社部認定為第46屆世界技能大賽移動機器人項目國家集訓基地,湖北省人社廳認定為第46屆世界技能大賽移動機器人項目湖北省集訓基地。
學院立足湖北、面向電子信息、通信、計算機軟件及“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開設了應用電子技術、現代通信技術、智能交通技術、計算機應用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無人機應用技術、物聯網應用技術等專業。其中國家骨干專業2個,國家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1個,省級品牌專業3個、省級重點及省級教學改革試點專業1個,省級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1個,校級品牌特色專業3個。
學院現有教職工63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0人;博士3人,碩士及以上學歷(學位)46人;“雙師型”教師40人,湖北省楚天技能名師2人,同時還聘有一批知名企業的專家擔任兼職教授。
學院有良好的教學、實踐和科研環境,設有新一代信息產業學院、應用電子技術國家級實訓基地、智能交通省級實訓基地、中興國際絲路學院實訓基地,包括電子產品設計與創新、智能交通控制系統、現代通信工程、嵌入式及物聯網技術、云計算、大數據、軟件開發等23個設施完善、功能齊全的專業實訓室,面積超過2500平方米。
學院與部隊聯合定向培養通信技術、計算機網絡、無人機等專業的士官生;與武漢地鐵聯合開設地鐵信號訂單班、地鐵通信訂單班;與中興通訊公司共建武交院—中興通訊國際絲路學院;與華為共建華為網院,聯合開展計算機網絡人才培養;與中國電信武漢分公司、奇安信公司、富士康等行業龍頭企業聯合開展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與烽火通信集團、易瓦特科技有限公司、華工科技園等IT行業龍頭企業校企深度融合,共同開展人才培養。
學院與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家合作開展人才培養,先后有30多名泰國留學生來我校計算機、應用電子技術等專業留學學習。學院聯合通信企業在馬來西亞設有面向企業的技術技能人才培訓基地。
學院教學質量優良,近三年來,信息技術類專業群學生在國家級、省級技能大賽及行業技能競賽中共獲得一等獎60多項二、三等獎300多項,500多名學生獲獎。學生在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通信技術大賽、移動機器人大賽、軟件大賽等賽項中成績穩居全省最前列。畢業生廣受用人單位青睞,三年來學生就業率穩居97%以上,廣泛就職于知名企業,受到用人單位的高度贊譽。同時每年有20%的學生通過專升本等形式進入更高層次的深造。
培養目標:服務湖北千億級特色產業——航空航天產業,為適應區域經濟發展以航精神和職業道德為引領,以熟練掌握無人機系統結構、工作原理、飛行操控、數據處理等為專業基礎,以無人機裝配調試、檢測維修、飛行控制、制造開發、應用服務等為崗位目標,對接無人機整機和關鍵零部件制造行業、無人機技術應用服務行業、無人機培訓行業及其他相關行業企業的發展格局,培養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熟練掌握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具備崗位所必須的專業職業能力,有較強的學習、交流、實踐、創新能力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專業特色:
“項目教學、實境訓練”為特征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
“雙證”融通的課程體系。
主干課程:無人機概論、無人機模擬飛行、無人機飛行控制技術、無人機通信與導航技術、多旋翼無人機組裝調試與飛行、固定翼無人機組裝調試與飛行、無人機地面站系統與操作、無人機檢測與維修、無人機航拍及圖像處理技術、無人機測繪技術、無人機駕駛員實訓。
就業方向:面向無人機研發、生產、應用、教學、訓練等單位,從事無人機系統設備的研發、生產、裝配、調試、檢測、維修、營銷、售后服務、訓練、表演等崗位工作;根據行業不同需求可在國土測繪與調查、地質勘探、遙感數據采集與處理、環境監測、電力巡查、軍警安防、交通勘察、農業植保、影像航拍、飛行表演等無人機應用領域從事技術應用及管理等方面工作。
附件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