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防展覽網 焦點新聞】你只需要選擇一張平平無奇的照片,通過AI換臉軟件的后期編輯,不僅能讓照片上的人臉動起來,還會用滑稽的眼神和夸張的嘴型唱歌,再配上魔性的洗腦神曲“螞蟻呀嘿,螞蟻呀呼,螞蟻呀哈,螞蟻呀哈哈”,加入換臉特效生成后的唱歌視頻非常惡搞逗趣,引得大眾都爭相模仿跟風,原本無人問津的AI換臉軟件,突然下載量暴增,迅速風靡各大短視頻平臺及微信朋友圈。
如此火爆為何只是曇花一現?
如果要問最近被什么神曲洗腦,那一定非“螞蟻呀嘿”莫屬,要問什么特效最火爆,答案依然是“螞蟻呀嘿”。原本,制作視頻只是一種單純的娛樂行為,但是隨著許多名人和明星相繼被“換臉”惡搞,并在網絡上大量轉發,先是引發了肖像權侵犯問題,之后更是暴露出用戶個人信息及隱私泄露嫌疑,所以相關AI換臉軟件僅僅火爆一周便突然被下架終結。
據央視報道,由清華大學孵化的人工智能安全研究團隊,演示了AI換臉技術所存在的安全漏洞。研究員表示:“我們可以生成系統指定的這些張嘴、點頭、搖頭之類的指定動作,然后最終我們就可以冒充這個人,完成人臉認證的環節。”
此前,新華社也發布風險提示,“換臉”APP存在個人信息泄漏、不法分子利用金融機構刷臉支付系統支付導致被盜刷、被貸款、被色情視頻換臉等五大風險。
綜上所述,AI換臉軟件存在巨大的安全漏洞,對用戶而言,使用此類換臉軟件會給個人隱私及個人信息
安全帶來意想不到的風險,于是意識到危險的用戶寧可棄而不用,加上市場監管部門的施壓,AI換臉軟件火爆全網短短幾天后便迅速銷聲匿跡。
除“螞蟻呀嘿”事件外,人臉識別技術曾多次引發爭議。
2019年2月,深網視界的數據庫漏洞事件震驚了整個互聯網,超過250萬條數據可以被提取,包括人臉信息、身份證信息等等敏感數據。
2019年9月,有媒體報道,在網絡商城中有商家公開售賣“人臉數據”,數量達17萬條,涵蓋2000人的肖像,每個人約有50到100張照片。此外,每張照片搭配有一份數據文件。
2019年10月,一群小學生用一張等比例照片刷開了豐巢智能柜,取出了父母們的貨件。事件發生之后,豐巢發聲表示,該應用為beta版本,在進行小范圍測試,收到反饋后,刷臉取件業務已下線。
2020年6月,“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在杭州開庭,原告郭兵認為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強制收集他的個人
生物識別信息的行為嚴重違反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的相關規定,并在庭上拒絕調解,一審結果被告杭州野生動物世界被判違約,除了相應的賠償外,還要刪除郭兵辦理指紋年卡時提交的包括照片在內的面部特征信息,但郭兵表示還要上訴。
2020年11月,一則“戴頭盔看房”短視頻在網上流傳,這種保護個人信息的方式在網上引起了熱議。幾天后,事發地南京要求所有售樓處不得使用人臉識別系統。
2021年2月,公安部召開新聞發布會,數據顯示,在2020年全國公安機關破獲竊取、販賣人臉數據案件22起,抓獲犯罪嫌疑人60名。
人臉被濫用,我們還要用嗎?
當前,人臉識別已經應用到地鐵安檢、動車檢票、移動支付等多個日常生活領域,人臉生物信息利用日益普及的同時也存在濫用風險。據有關人臉識別技術報告顯示,使用過人臉識別系統的受訪者高達90%以上,認為人臉識別技術有濫用趨勢的約占60%,已經發生過因人臉被濫用或者被泄露而導致隱私、財產損失的約占30%,受訪者普遍表示使用人臉識別通過手機進行過身份驗證。
技術進步的大勢不可逆轉,但是如何趨利避害,在用好新技術的同時防范內險的方法卻值得深思。人臉識別作為新興生物信息技術,尚無專門立法規定,也尚未建立嚴格的準入制度與監管制度。
面對面部信息的收集主體多、安全保障弱的現狀,監管有待于進一步探索如何建立分級應對精細化管理機制,具體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1、廣泛聽取民意
政府公共部門應嚴格遵守正當程序,廣泛聽取民意。公共機構若要大規模采用人臉識別技術應當遵守嚴格的程序限制,履行嚴格的審批。
2、完善人臉識別相關立法
尤其對于公共場合大規模應用需要有章可循,對于公共場合大規模應用,應明確人臉識別信息收集的范圍需與提供服務直接相關的必要性,信息使用應將對隱私的不利影響控制在最小范圍和限度內,必要場景考慮設立“黑名單”制度。
3、建立人工智能治理體系
以倫理準則為起點,建立一套人工智能治理體系,確保科技向善。企業應發揮倫理準則和行業自律等軟法性質的非強制性規則,積極設立人工智能倫理委員會,對人工智能相關爭議問題進行倫理審查,確保科技向善。
結語:人臉識別可以說是一把雙刃劍,既有利也有弊,合理合法的運用,可以給大眾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但是如果被不法分子鉆了空子,則會給大眾造成隱私泄露威脅,所以用立法手段加強監管也是很有必要的。